午
午字的读音 wǔ
午字的繁体字 午
午字的繁体字笔画 4
午字的五行属性 中性(瑾名轩划分)
“午”字含义:象形字。午的本字是杵(chǔ)。以“杵”捣“臼”才能舂出白米,所以“午”有抵触或违反之义。后来“午”被借用为地支的第七位,指中午。所谓“半夜子时,正晌午时”,后者即中午十一时到下午一时。其本义则被形声字“杵”所代替,从此,“午”和“杵”有了明确的分工。“午”是个部首字。凡由“午”组成的字,大都与违反或抵触义有关。本义是杵,用于起名时可引申为中午、阳光、热烈。
wǔ【名】
本义:御马索
甲骨文“午”字疑当是索形,殆驭马之辔也。——郭沫若《甲骨文字研究》
地支的第七位
与天干相配,用以纪年
太岁在午曰敦羊。——《尔雅》
用以纪月。即农历五月
午,五月阴气午逆阳,冒地而出。——《说文》
用以纪日
庚午之日,日始有谪。——《左传》
用以纪时,即十一时至十三时;正午,白天十二时
午战于彼。——《左传·僖公三十二年》
时已过午。——《徐霞客游记·游黄山记》
过午已昏。——明·归有光《项脊轩志》
又如:午枕(午睡);午牌(午时);午晌(晌午);午炮(正午的号炮);午火(正午烈日);午天(中午);午斋(中午的斋食);午暑(中午的暑气);午漏(午时滴漏);午际(午初);午上(中午前);午潮(正午的潮水);午茶(午饭后的茶水)
十二肖属马,因亦为马的代称
如:午日三公(马)
干支逢五日午。亦特指五月初五
如:端午;重午;午月(五月);午节(端五节)
古人以十二支配方位,午为正南,因以为南方的代称
如:午上(南方的上空)
wǔ【形】
纵横相交
度尺而午。——《仪礼》。郑玄注:“一纵一横曰午。”
又如:午午(交错杂沓的样子);午道(纵横交贯的要道);午贯(十字形交叉贯穿);午割(交叉切割)
wǔ【动】
通“仵”。违反
午其众以伐有道,求得当欲,不以其所。——《礼记·哀公问》
朝臣舛午。——《汉书·刘向传》
通“迕”。抵触,相遇
视可午其军、取其将…若是则为利者不攻也。——《荀子·富国》
“午"字词语:
午宴 午香 午夜 卓午 子午 午刻 舛午 冲午 傍午 晌午 停午 午衙 亭午 破午 蜂午
端午 罗午 倦午 午门 午漏 午茶 午初 午达 午后 午间 午际 午梵 逾午 乍午 中午
午正 午饷 午枕 午潮 午贯 午节 午盹 午市 午炮 午上 午暑 午午 午校 午寝 午阴
午馔 午楹 头午 午休 午岁 午斋 午影 平午 旁午 近午 交午 过午 上午 日午 赏午
庭午 午前 午日 贯午 典午 抵午 当午 歇午 夜午 映午 月午 正午 重午 转午 午桥
午睡 午牌 午转 午月 午天 午时 午膳 午歊 下午 午觉 午酒 午季 午道 午供 午灵
午尘 午割 午朝 午讲 午火 午错 午安 午餐 午饭 向午 饷午 小晌午 子午线
子午莲 子午痧 子午仪 子午谷 子午道 端午索 午时茶 半晌午 晌午饭 晌午歪
午桥庄 午朝门 交午柱 端午节 午夜钟 子午花 子午面
“午”字成语:
午日仙人 午桥泉石 晌午大错 旁午走急 旁午构扇 甲午战争 过午不食 甲午风云
祁奚举午 工作午餐 午日三公